Q1:戰錘40k中帝國花園世界的存在比例是多少?
地球概述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從誕生之日起,已歷46億年。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三顆,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語里,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及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于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大地母親)。
地球數據
年齡:44~46?億年。
公轉周期:約365.256天
回歸年長度:?365.256天。
公轉軌道:呈橢圓形。7月初為遠日點,1月初為近日點。
自轉周期:恒星日為23小時56分06秒。太陽日為24小時。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衛星(天然)——1顆(月球)
大氣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0.037%)水蒸氣(0.03%)稀有氣體(0.933%)
地殼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鋁(8%)。
表面大氣壓——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徑?=?6378.140?公里
極半徑?=?6356.755?公里
平均半徑?=?6371.004?公里
赤道周長?=?40075.13?公里
體積=10832億萬立方公里。
質量=5.9742×10^21?噸。
平均密度=5.518?g/cm^3
地球表面積=5.11億平方公里。
海洋面積=3.617453億平方公里。(占總表面積的70.8%)
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公里(占總表面積的29.2%)
緯度1°長度?=?111.133-0.559cos2φ?公里?(緯度φ處)
經度1°長度?=?111.413cosφ-0.094cos3φ?公里
大氣中的聲速(0度)?V?=?331.36?米/秒
大氣中的聲速(常溫)?V?=?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場強度?~?5×10-5?特斯拉
北磁極:76°N,?101°W;
南磁極:66°S,?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45°)?:?g?=?9.8061?米/秒²
地球表面脫離速度?=?11.2?公里/秒
光行差常數(J2000)?k?=?20.49552"
黃赤交角(J2000)?ε?=?23°26'21".448
黃徑總歲差(J2000)?P?=?5029”.0966?(每世紀)
歲差周期?=?25800?年
平均軌道速度?=?29.79?公里/秒
地球的質量的計算
卡文迪許認為地球的質量約為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徑ra=6378137m≈6.378×10^6m,極半徑rb=6356752m≈6.357×10^6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對稱,平均半徑r=6.371×10^6m。在赤道某海平面處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極某海平面處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標準值g=9.807m/s^2,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把地球看成質量均勻,并且忽略其它天體的影響,可以通過如下途徑計算地球的質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對質量為m的物體的引力等于物體的重力與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之和,則為5.984*10^24?kg
方法二、在北極,不考慮地球自轉,則計算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質量均勻的球體,忽略自轉影響,半徑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標準值。則為5.965*10^24kg
月地距離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轉周期為27天7小時43分11秒(恒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質點,設月球質量為m月。
方法四、為6.220*10^24kg
地球的主要成分
直到十六世紀中期時,人類才了解到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而已。
地球不需太空探測船即可認識,但是直到二十世紀我們才真正勾勒出地球的全貌。?當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當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響對天氣預測,尤其是臺風?(颶風)的預報來說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從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麗、可愛、壯觀。
由化學組成成分及地震震測特性來看,地球本體可以分成一些層圈,以下就標示出它們的名稱與范圍(深度,單位為公里):
0~40地殼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內地核
固態的地殼厚度變化頗大,海洋地區的地殼較薄,平均約7公里厚;而大陸地殼就厚得多,平均約40公里厚;?地幔也是固態,不過在它上部有一層極小部分熔融的區域,稱為軟流圈?,其上的地幔最頂部及整個地殼則稱為巖石圈?;至于外地核是液態而內地核是固態。?這些不同的層圈都是以不連續面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殼與地函之間的莫氏不連續面?(Mohorovicic?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質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們生存的空間則只是整個地球極小的一部分而已?(質量,單位為10的24次方千克:?大氣層?=?0.0000051,海洋?=?0.0014?,地殼?=?0.026,地幔?=?4.043,外地核=?1.835,內地核?=?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或鐵鎳質),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存在,地心的溫度約有7,500K,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鎂、氧,再加上一些鐵、鈣及鋁;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及輝石?(鐵鎂矽酸鹽巖石),也有鈣和鋁。?以上這些了解都是來自于地震震測資料,雖然上部地幔的物質有時會因著火山噴出熔巖而被帶到地表來,但是我們仍無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鉆探行動連地殼都尚未挖穿。?地殼的成分則主要是石英?(二氧化硅)及硅酸鹽類如長石。?整體估算,地球化學組成的重量百分比為:?鐵34.6%?,氧29.5%?,硅15.2%?,鎂12.7%?,鎳2.4%?,硫1.9%?,0.05%?鈦?。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結構與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異:?月球核所占比例最??;?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對較厚;月球和水星沒有化學組成明顯不同的函與殼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內外核的。不過請留意,我們對行星內部的認識主要是來自于理論推導,就算是對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別于其它類地行星?,地球的最外層?(包含地殼及上部地幔的頂端)被切分為數塊,「飄浮」于其下的熾熱地幔之上,這就是著名的板塊構造運動學說?。?這個學說主要描述兩種運動:拉張與隱沒,前者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遠離,其下的巖漿涌出而生成新地殼之處;后者則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潛入另一方之下,終至消滅于地函中之處。?此外,也有一些板塊邊界是橫向錯開式的相對運動或兩個大陸板塊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輕?,只有5億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來看確實很短。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當年地球地殼形成時的基底——花崗巖,如中國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就有裸露,由于形成花崗巖時的冷卻時間長,所以花崗巖內的結晶體都非常發育,邊長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為綏中花崗巖。由于侵蝕作用及構造地質運動不斷地破壞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質記錄不容易找到,例如撞擊坑?,所以早期地球歷史大部分都已不見蹤跡。?地球約有45至46億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巖石只有大約40億年前(地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是一個由熔化的巖漿形成的火球),而且老于30億年的巖石非常罕見。?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于39億年前,有關生命起源的關鍵時期則亳無記錄。
地球表面積71%為水所覆蓋,地球是太陽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擁有液態水的行星?(土衛六的表面有液態乙烷或甲烷,而藏于木衛二的表面之下則可能有液態水,不過地球表面有液態水仍是獨一無二的)。?液態水是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緣于水具有的大比熱性質,海洋的熱容積成為保持地球溫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態水還是陸地上侵蝕與風化作用的主要營力,這是太陽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也許火星早期也曾有過這些作用,但現在已無)。
地球大氣組成中,77%是氮氣而21%是氧氣,再來就是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及水氣。?地球初形成時的大氣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過它們大多已被碳酸鹽類巖石給結合,其余的則是溶入海洋及被綠色植物耗盡;如今板塊構造運動及生物作用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消長的持續主控者。?大氣中存在的水氣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是維持地表溫度極重要的作用,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了大約35℃,否則地表的平均溫度將是酷寒的-21℃!?若沒有水氣及二氧化碳,海水會凍結,而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將無從開展。?此外,水氣更是地球水循環及天氣變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學組成的一大特征,因為氧是活性很強的氣體,照理說應該很容易就和大氣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氣完全是由生物作用產生及維持,若沒有生命就不會有自由氧。
地球擁有適度的磁場,推測磁場是起因于液態外地核中的電流。?由于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極光于焉產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極會在地表移動,目前磁北極位于加拿大北境。由于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極光于焉產生;
地球磁場及其與太陽風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倫輻射帶?(Van?Allen?radiation?belts),它是環繞著地球的成對環狀帶,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氣體離子?(電漿)?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內圈則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間。
地球的溫度
地核的溫度大約是4700℃,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6000℃)略低。地球上最高溫度發生在閃電中。一次閃電能釋放100億焦耳的能量,達到30000℃,這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5倍,但比太陽核心的溫度(1400萬攝氏度)低多了。?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北半球的“冷極”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奧伊米亞康,1961年1月的最低溫度是–71℃。南半球的“冷極”在南極大陸,1960年8月24日氣溫為–88.3℃。
地球的運動
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這個時間稱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們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由于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鐘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晝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適合人類生存。
地球公轉示意圖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轉來計量時間的。研究表明,每經過一百年,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還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地球自轉速度除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公轉。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繞日公轉。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它是近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兩焦點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近日點;7月4日,地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遠日點。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運動的軌道長度是9.4億千米,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一年,約365.25天。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約為每日1度,平均線速度每秒鐘約為30千米。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叫黃道平面。兩個面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地軸垂直于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交角為66°34',或者說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間的黃赤交角為23°26',由此可見地球是傾斜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的。
地球的形狀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約長6378.137Km?,這點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十分微小,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仍可將它視為一個規則球體。如果按照這個比例制作一個半徑為1米的地球儀,那么赤道半徑僅僅比極半徑長了大約3毫米,憑著人的肉眼是難以察覺出來的,因此在制作地球儀時總是將它做成規則球體。
地球的歷史時代劃分
歷史時代?百萬年?主要事件
冥古宙?隱生代?4570?地球出現
原生代?4150?地球上出現第一個生物---細菌
酒神代?3950?古細菌出現
早雨海代?3850?地球上出現海洋和其他的水
太古宙?始太古代?3800
古太古代?3600?藍綠藻出現
中太古代?3200
新太古代?2800?第一次冰河期
元古宙?成鐵紀?2500
層侵紀?2300
造山紀?2050
古元古代?固結紀?1800
蓋層紀?1600
延展紀?1400
中元古代?狹帶紀?1200
拉伸紀?1000?羅迪尼亞古陸形成
成冰紀?850?發生雪球事件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紀?630?+5/-30?多細胞生物出現
顯生宙?古生代?寒武紀?542.0?±?1.0?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奧陶紀?488.3?±?1.7?魚類出現;海生藻類繁盛
志留紀?443.7?±?1.5?陸生的裸蕨植物出現
泥盆紀?416.0?±?2.8?魚類繁榮?兩棲動物出現?昆蟲出現?種子植物出現?石松和木賊出現
石炭紀?359.2?±?2.5?昆蟲繁榮?爬行動物出現?煤炭森林?裸子植物出現爬行動物出現
中生代?二疊紀?299.0?±?0.8?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盤古大陸形成
三疊紀?251.0?±?0.4?恐龍出現?卵生哺乳動物出現
侏羅紀?199.6?±?0.6?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鳥類出現?裸子植物繁榮?被子植物出現
白堊紀?99.6?±?0.9?恐龍的繁榮和滅絕?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
新生代?65.5?±?0.3?到現在
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人們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自發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在這一天,全美國有10000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及各大團體共計2000多萬人走上街頭。人們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畫、圖表,高喊著保護環境的口號,舉行游行、集會和演講,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環境。這次規模盛大的活動,震撼朝野,促使美國政府于70年代初通過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潔大氣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國環保局。從此,美國民間組織提議把4月22日定為“地球日”,它的影響隨著環境保護的發展而日趨擴大并超過了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
“地球日”誕生后20年中,世界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972年6月,聯合國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許多國家都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科研機構,環境保護被提上了許多國家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環境問題受到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在許多重大的國際會議上,環境保護也成為重要議題之一,如1989年召開的44屆聯大、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英聯邦國家首腦會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等都討論了環境問題,并通過了關于環境保護的決議或宣言。這說明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熱點”。越來越多的政治家、科學家、有識之士都強烈的認識到,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會使社會的文明進程將受到巨大阻礙。
由于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的熱點,1990年的地球日活動組織者們決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性的地球日,以促使全球億萬民眾都來積極地參與環境保護。為此,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吁以1990年4月22日為目標日期,舉行高級環境會晤,為締結多邊條約奠定基礎。呼吁各國采取積極步驟,達成協議,以阻止和扭轉全球環境惡化趨勢的發展。同時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保護環境,進行國際合作的政府,在本國舉辦“地球日”20周年慶?;顒?。
慶?!暗厍蛉铡?0周年活動的呼吁,得到了五大洲各國和各種團體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美國總統布什宣布,把4月22日作為美國法定的地球日,并呼吁公民積極投身到改善環境的行動中去?!?990年地球日”協調委員會主席丹尼斯·海斯事先拜訪了倫敦、巴黎、羅馬、波恩、布魯塞爾等地的活動小組,并得到明確的答復,同意將1990年的地球日作為國際地球日進行紀念。亞洲、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也都積極響應,組織紀念活動。眾多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學生聯合會、青年發展與合作協會等,也都表示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地球日”20周年紀念活動。1990年4月22日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舉行了各種各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參加入數達幾億人。從那時起,“地球日”才具有國際性,成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近年地球日中國主題
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中國參與世界地球日活動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在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20周年之際,李鵬總理發表了電視講話,支持地球日活動。從此,中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的“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面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生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蹦壳白钪饕幕顒邮怯芍袊刭|學會、國土資源部組織的紀念活動。每年中國紀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確定一個主題。以下為歷年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環境與和平
1987年?環境與居住
1988年?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兒童與環境
1991年?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個地球——一齊關心,共同分享
1993年?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2年?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善待地球,保護環境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2007年?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009年?認識地球,保障發展——了解我們的家園深部
地球正在一點一點消失,請大家愛護地球。
地球的自然災害
地震?滑坡?臺風?海嘯?冰雹?旱災?飆風?洪災?寒潮?雪災?酸雨
沙塵暴?荒漠化?暴風潮?龍卷風?泥石流
水土流失?火山爆發?生物災害?雪崩
地球結構
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的結構圖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合理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它們真是與眾不同的漂亮??!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巖層(深度:千米):
0~40?地殼
40~?400?Upper?mantle?上地幔
400~?650?Transition?region?過渡區域
650~2700?Lower?mantle?下地幔
2700~2890?D''?layer?D"層
2890~5150?Outer?core?外核
5150~6378?Inner?core?內核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0.0000051
海洋?=?0.0014
地殼?=?0.026
地幔?=?4.043
外地核?=?1.835
內地核?=?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赡苡晒?,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都來自于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了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巖漿,但地球的大部分還是難以接近的。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鐵
29.5%?氧
15.2%?硅
12.7%?鎂
2.4%?鎳
1.9%?硫
0.05%?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當于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于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涌上來的巖漿形成新地殼時??s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Nazca板塊?-?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繪成圖使得更容易地看清板塊邊界(上圖)。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0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準),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這樣一來,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于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巖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F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場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動。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一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結合。地球大氣中的氧的產生和維持由生物活動完成。沒有生命就沒有充足的氧氣。
地球與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每世紀減緩了2毫秒。當前的調查顯示出大約在9億年前,一年有481天又18小時。
地球有一個由內核電流形成的適度的磁場區。由于太陽風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場和地球上層大氣引發了極光現象(參見行星際介質)。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極在地表處相對地移動;北磁極現正在北加拿大。
Q2:賽爾號的怎樣獲得雷伊??
在赫爾卡星
Q3:王者榮耀至少需要運行內存多少
我記得是2G,我運行剩1.7,下載了提升沒2G玩不了
Q4:看到視頻,我的世界中國版2022.6.21日下架。是真的嗎?
迷你黨發的,不可信
Q5:求下圖的怪物獵人世界衣服mod
頭是艾克貓的頭套,2f工坊可以做的
衣服去3dgame找有的
Q6:怪物獵人世界我打了全活動任務mod但是做完任務不給活動獎勵,比如窮賊嚙獵人的任務中分哥不吐珠子咋辦
這是mod的bug之一
不在活動期間開啟的窮賊嚙獵人、本座的名字叫熔巖龍,這兩個任務的怪不會吐珠子。而歷戰王滅盡龍也沒有滅盡龍票。
你刷珠子建議你做炎妃冥燈輕弩用水冷彈打本座的名字叫熔巖龍。
雖然熔巖龍不吐珠子,但任務結算會給高級珠子,最少有3個,比一般的歷戰任務好很多,且吃激運票加成。他發熱的時候打水冷彈,冷了就用睡眠彈加爆筒。
聲明:本文由網友整理有關怪物獵人世界18禁mod的內容,如因分享而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千人斩